讲述宁夏故事记录时代变迁——《中国宁夏:山水间的家》图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25-01-22 21:40 点击次数:150
1月9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主办的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开幕。当天上午,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的“讲述宁夏故事记录时代变迁——《中国宁夏:山水间的家》图书分享会”同期举行。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总编辑薛文斌,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立国,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燕宁等领导参加了活动。活动还特邀《中国宁夏:山水间的家》一书作者、资深媒体人路生,宁夏文联组联部主任、评论家闵生裕出席。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立国在致辞中表示,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立足讲好黄河故事、宁夏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聚焦先行区建设、示范区创建等重大主题,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读者。《中国宁夏:山水间的家》作为2024年度宁夏主题出版物,是一部展现宁夏厚重多彩的历史人文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的重点图书。此书的出版将为进一步展现宁夏形象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剩余89%本书作者路生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初衷: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目的是将宁夏置于中国的舞台,全面宣传宁夏,深挖宁夏的历史文化,让这片土地的人、物自己发出声音,让人们知道宁夏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在中国是有分量的。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变迁进一步融合,讲述新的意象、新的发展,吸引更多人去认知宁夏、走近宁夏。
评论家闵生裕分享了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他表示,路生当过很多年记者,具有更客观的视角,而且他是俯下身子去看、去触摸宁夏大地上被时光雕刻出的文化血脉,全面深入地讲述宁夏数十年来生态建设、黄河治理、民族团结、产业发展、人民奋斗的故事。他将历史与现实贯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新时代宁夏故事的新视角。
作为《中国宁夏:山水间的家》的出版方,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充分发挥出版行业舆论引导作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贡献。
信息来源:中国网
相关链接
《中国宁夏:山水间的家》前言2024年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大海中强劲涌动的一股新浪潮。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2024年3月13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和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我区贯彻落实意见。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站位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坚定信心、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开创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新局面。
2024年7月2日至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李邑飞深入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沿黄河而下实地察看,专题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推进情况,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总书记深厚大江大河情怀为鞭策,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精准发力、精耕细作,动员各方力量保护黄河母亲河,打赢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推进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文化传承创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千百年来,黄河浩浩荡荡,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历久弥新的黄河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的光芒,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也是凝心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是祖国西部的宝地,得黄河灌溉之利,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视察时指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任交给了宁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宁夏将自身定位和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全局、全国生态体系、全流域协同治理中审视,进一步构筑稳固防线,确保黄河全流域安澜,承担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精心呵护黄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作为时代文艺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新质生产力”的新浪潮中,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抒写黄河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宁夏的黄河故事就是宁夏各族儿女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奋斗的故事,而宁夏黄河文化是宁夏各族儿女创造的,凝聚着宁夏各族儿女的内在力量,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自信的文化凝聚力、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
因此,黄河故事和文化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坚实保障,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传承彰显黄河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对于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各族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建设美丽新宁夏,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在宁夏,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
宁夏川
两头子尖
东靠黄河西靠吗贺兰山
金川银川米呀粮川……
被黄河滋养的宁夏川果真是“两头子尖”吗?回答是:是的。从中卫到石嘴山,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宁夏平原。而这一道川,总让人不由地想起历史上的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格局的分界线,其东侧分布着我国96%的人口,西侧只分布着4%的人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侧人口只增加了2%,东侧仍居住着94%的人口,且经济差距更悬殊。这条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线”恰恰与我国夏季风过渡区重合。可见,夏季风过渡区不仅是中国气候环境的过渡带,还对中国人口分布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约束作用。
然而,胡焕庸线不是不可以突破的。宁夏黄河灌区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在被认为干旱贫瘠的北方地区,在被沙漠包围的地区,也可以创造出环境、土地、人口较好协调发展的区域,创造出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也可以成为“塞北江南”。但这更多是历史与地理的天然给予,在时代的建设里,人们看到,宁夏平原的面积只有1.7万平方公里,这在宁夏的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中只有1/4,剩下的3/4就是被称为旱海、旱塬的山地、高原,是称为苦瘠甲天下的不宜人类生存之地。
面对这样一方土地,数十年来,宁夏始终坚持不懈的工作分明一直是,把瘠甲天下、在不宜人类生存之地生存的人们搬迁出来,搬到黄河边上,为旱海、旱塬腾出更多的恢复生态的空间,然后,扬黄提灌使宁夏的更多土地变成塞北江南,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出“宁夏路径”,在绿水青山中拥有全境的金山银山。
即:宁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政府主导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数十年来先后吊庄移民、生态移民等6次大规模易地搬迁,让宁南山区123万贫困农民搬出大山走上再生之地,开始了改天换地的幸福生活。探索创造出具有宁夏特点的易地扶贫搬迁经验,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宁夏模式”。
胡焕庸线有个有趣的现象: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宁夏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南部以萧关与陕西关中相连,北部以贺兰山与北方大草原游牧民族相接,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巧妙地衔接了起来。“宁夏模式”也可以说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奋斗,宁夏可以被称为“塞北江南”的地方一天天地变多、变大了,这是当下宁夏对胡焕庸线的又一次突破。而这也是宁夏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高共情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着力呈现与深情书写。
变多、变大了的“塞北江南”在时代光辉里,以秀美的身姿汇入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情,让历史的文化与现实的变迁进一步融合,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了更加美丽的、在时间上比较靠后的、还未被涉及过的新意象和新状态。这种与“旧”截然不同的新意象、新状态,吸引着人们更多地去认知宁夏。
宁夏虽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但以黄河为界,地理特征基本可以分为两大块:黄土高原区与宁夏平原黄灌区。地图上的宁夏看起来像个枣核,两头尖,中间大。宁夏北部,黄河横穿而过。宁夏的五个地级市中,四个都是在黄河边上,“沿黄四市”以银川―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
在这样一个地形的形象里,我们宁愿把宁夏读成一位心宽体胖的健壮、极有内涵的行者,丝绸之路在它的体内就像密密麻麻的血管,汇集起来正是融合之美,丰富了自己,也传神了别人。当丝绸之路在时间的沉淀中成为广阔的空间,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更昭示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这是本书的一部分内容。
同时,当看到宋代自今甘肃省环县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一带,因干旱多沙,被称为“旱海”,我们又把这位行者读成了祖国腹地的一只手。
手,虽然大体有些不像,但贺兰山、六盘山更像手掌里的两条纹路,黄河也很神奇地成了手掌里的生命线。而宁夏的五宝更像五根手指。于是,宁夏这片光荣的土地盛载起了万年的梦想,在意象深远的唐诗里闪烁起耀眼的文化光芒。
但是,这还不够,当我们真正走过宁夏,看到塞北江南之外水润旱塬的场景,却又把宁夏读成了一朵盛开在祖国腹地的花。于是,走过,不仅有脚印,心灵获得滋养,即使在茶余饭后,唇齿亦可留香。宁夏,水波平铺,没有人茫然四顾,也没有乡愁被放大,远处飞翔的鸟儿和近处游荡的鱼,都是唯一的心一朵。在被扬起的历程里,生活更在水中,随波荡漾。花蕊相伴着雾气,花瓣张开了幸福——这才是我们在这本书里的真正表达——宁夏的情景和语境——人们可以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其核心则一直是对宁夏的发自内心的、最为真实的热爱,也有着对宁夏“新质生产力”的美好期许。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黄河,正在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味道”,更好地造福各族人民。并且,和这片土地一起早就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信念与精神。
内容提要本书深入发掘宁夏这片神奇土地上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并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讲好黄河故事、抒写黄河文化。呈现了宁夏人民奋力开创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新局面,和宁夏各族儿女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奋斗的故事,以及宁夏黄河文化是宁夏各族儿女创造的,凝聚着宁夏各族儿女的内在力量,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自信的文化凝聚力、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作者游历宁夏全境,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入手,让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变迁进一步融合,使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代表的诗意宁夏有了更加美丽的、在时间上比较靠后的、还未被涉及过的新意象和新状态,是一部体现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弘扬时代精神、赓续历史文脉,全方面位解读宁夏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路生,中共党员,资深媒体人。现居宁夏银川。1976年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曾在军旅,2000年转业后进入媒体,曾任原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小说编辑,《兰州晚报》记者、编辑、首席编辑,原《银川广播电视报》执行总编,原《宁夏广播电视报》副总编辑、总编辑。
早年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代表作为羊性系列长篇小说三部曲《怀念羊》《土匪羊》《甲骨羊》。2005年,开始关注并研究文化人类学及影视剧本和纪录片创作,主攻西部人文地理,著有《记者眼里的中国西部》《大西北文化苦旅》《到巴彦淖尔来看中国》等20余部。
所著《祁连山的呼吸》获得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所著《丝绸之路中国故事》共350万字,分9卷:1.《通往西藏的路上》2.《不一样的新疆》3.《小白杨戍守的边疆》4.《北方北方》5.《加长加宽版河西走廊》6.《那些落在丝路上的名字》7.《从三星堆到大地湾》8.《神秘的三角地带》9.《宁静的华夏》,入选2023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项目。
认为优秀的文字作品不但要发现过去、认知现在,还要能够预测未来。
发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